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扎實推進人才強校戰略,把弘揚教育家精神貫穿于教師隊伍建設全過程,加強思想引領,深化評價改革,提升教書育人能力,注重師德師風涵養,著力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
堅持黨建鑄魂,抓牢教師思政“生命線”。加強組織領導,設立黨委教師工作委員會,黨委書記、校長任主任,分管校領導任副主任,構建學校黨委集中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師工作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履職盡責、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黨委書記、校長帶頭講授“入職第一課”,精心打造校黨委書記聯系教師代表懇談會、青年教師沙龍等活動品牌,牢牢掌握黨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領導權,加強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引領。健全制度體系,形成以《關于完善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體制機制實施方案》為統領,《師德師風建設職責清單》《壓實師德師風建設主體責任實施辦法》《引進人才政治把關工作暫行辦法》《師德失范處理辦法》等為“四梁八柱”的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制度體系,涵蓋教師培育、考核、監督、失范處置等全過程、各方面。強化黨建引領,充分發揮教師黨支部作用,把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考評作為黨支部發揮政治功能的重要抓手,選優配強教師黨支部書記,推進“雙帶頭人”培育工程,打造一批以“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為代表的先進教師黨支部。
強化創新驅動,立好評價改革“風向標”。明確改革目標,以服務建設財經政法深度融通的一流大學為目標,對標“雙一流”建設監測指標體系和學科評估指標體系,充分發揮教師評價體系的牽引作用。完善評價體系,不斷優化圍繞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六個維度,教學科研型、教學為主型、科研為主型三種崗位類型的“六維三型立體式”評價體系,在重構人文社會科學教師評價體系基礎上繼續推進評價改革。注重學科交叉融通,合理考量各學科主要參與人的實際貢獻,將智庫成果、交流合作、公共服務等納入評價范圍。注重分類評價,建立具有學科差異的代表性成果參考體系,根據不同學科領域特點,對理論研究、應用對策研究、藝術創作等不同類型人才實行分類評價,先后出臺相關評價實施細則。優化同行評價,在教師引進、職稱評聘、聘期考核等工作中完善校內同行專家評議機制,按照二級學科建立校外專家庫,提高校內校外同行評審的有效性、專業性。
推動賦能增效,打造全面成長“加油站”。健全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崗前培訓、在職培訓、初任教師導師制、離崗進修、援派掛職五位一體的培養體系。開展師德修養、校史校情、教學理論與實踐、教育技術、職業規劃、健康管理等主題的崗前培訓,輪轉開展本科課堂教學評價、科研項目申報輔導、AI技術應用等教師生涯發展專題培訓。實施青年教師培優提升工程,依托國家留學基金委、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師資交流項目等渠道,每年選拔資助青年教師赴海外高水平大學訪學研修和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掛職鍛煉。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將“‘一對一’教學技能指導”“初任教師教學能力評估”作為核心環節,讓資深教授帶領青年教師過好“教學關”“科研關”。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組織“合作學習”“智慧教學”等培訓,累計培訓教師超1100人次,覆蓋全校教師總數的3/4,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質量顯著提升。搭建多樣化教學交流研討平臺,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中心”,組織開展專題培訓、集體備課、研討觀摩等活動。與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等共建共享通識課,推動“財經政法+農學、工學、理學”教學資源的校際共享融合,為教師開展跨學科學習與研究搭建多樣化平臺。
注重文化浸潤,唱響尊師重教“主旋律”。創新宣傳方式,編寫出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者學術人生系列叢書》,推出《我和我的老師》《初心》等系列微視頻,開設“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等網絡宣傳專欄,深入挖掘專家學者的學術經歷、治學方法、育人經驗,傳承弘揚嚴謹治學、經世致用的品格。制作“中南師說”學術微視頻,校內專家學者依托重要科研項目開設學術“微講堂”,帶動廣大教師做心懷“國之大者”的大先生。加強典型選樹,做好師德先進個人及團隊選育庫管理,持續培育“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打造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大力弘揚“銀齡教師”等先進典型事跡,引導廣大教師厚植教育情懷,把教育家精神作為共同價值追求。加強榮譽表彰,健全教師榮譽體系,通過“教書育人獎”“公道美品德行獎”以及“光榮從教30年”教師慶典、教師榮休儀式、師道傳承儀式等,大力弘揚傳承教育家精神,營造貴師重傅的濃厚氛圍,不斷提升教師職業榮譽感、使命感和責任感。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